原文转发:这位医学大咖的病历,也曾被主任扔出窗……

时间:2017-04-05 17:05

医生的每一步努力可以使一个枯萎的生命重新绽放,这是医生的最大价值。

整理 |《医学界》丹萌

来源 | 腾讯视频  “医学界”微信号

如今已是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及神经病学中心主任的王拥军说,医生可以分为4类:

最低级的医生是不合格的医生,或者叫培训中的医生,这类医生不能保证患者健康;

第二类叫合格的医生,能够按照指南、教科书所述去看病,循规蹈矩;

第三类是优秀的医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体会,对病人进行个体化治疗,他病人的预后比别人更好。

最后一类,是卓越的医生,他们除了能把病人的病治好,同时还能创造新的理论,新的治疗方式,新的学说,新的手段,让更多的病人获益。

“管理学中有一个悖论,因为优秀,所以难以卓越,优秀是卓越的大敌。”王拥军在央视《开讲啦》现场说道。

他分享了3个自己的行医故事,却最终表示,“中国现在有很多优秀的医生,但还是缺卓越的医生”。

以下是王拥军的口述摘录。

主任把病历扔出窗外

我现在还记得我在神经科写的第一份病历,解剖不知道,查体不知道,临床描述不知道。

写完病历之后,主任来查房,拿着我的病历,我看表情就不太好,皱着眉头,后来抬起头来看了我一眼。

拿起那个病历给我唰地从窗户扔出去了。

十几个大夫看着我,一个20几岁的年轻人,你可以想象心里受的打击是非常大的。

当时我印象非常深刻,流着眼泪出去捡那份病历,拿病历回来之后,我实在没看出哪里有什么问题。

3个小时过去了,大家查完房都走了,主任走到我旁边,跟我说了一句话,他那句话就是我热爱这个专业的开始:

他说你不要以为我扔你的病历使你非常难堪,你不要以为上面错了几个字就是几个字,他说,你知道有可能这一行字换来的是一个生命。

从那一天开始,我就下决心在这个专业就不走了,一留就是35年。

坐4个小时的火车找老专家帮忙看片

我每天在办公室画脑神经的图,整整画了一年。

第二年,我当住院医的时候,看到一个花季少女,15岁,初中。

她妈妈说她3个月前开始四肢无力,等她到医院的时候四肢瘫痪,做了各种检查,不知道什么病,我们高度怀疑是外周肌肉上面的病。

我给她做了活检,在小腿上切了一块肌肉下来,在显微镜下看,看到不正常,实在是不认识;之后我又到旁边医学院,因为医学院有电子显微镜,用电子显微镜再看,看着每一个肌肉细胞全跟别人长得不一样,但也不知道叫什么。

当时我就想,全中国谁看这个片子看得最好?我知道北京301医院有一个老专家叫黄克维,他是中国神经病理最高的权威。

我下了夜班,坐着4个小时火车到了北京,我拿片子给他看,他高度怀疑一种病,他说你别走,我让我的学生下了门诊给你复印一篇文献。

他的学生给我拿了一大厚本的英文复印好的文献。我看了之后才知道,那个是非常非常特殊的病,叫线粒体糖原脂质累积病,那例病例是中国从来没有报道的,是中国第一例发现这个病。

我印象特别深,3个月之后,那个孩子又重新回到了学校。

从这个病例,我才知道,医生的每一步努力可以使一个枯萎的生命,重新绽放,这是医生的最大价值。

1个月内,他的“动脉瘤”从1个变成5个

很多学生问我,老师你看复杂病例的感觉是什么呢?尤其是不学医的同学,可能更奇怪,医生看病是靠什么?

我说医生在门诊看病,有时候像作家,他要把一个故事线说清楚;

有的时候又像个导演,他需要重现当时那个病人疾病的场景;

有的时候又像警察,像破案一样;

医生就像戴了一个VR在看悬疑片,我们拿了一张CT,一张核磁,看到一个病灶,你要把那个平面变成3D的图像,再去解读,它现在对这个神经的损害能解释它的症状吗?能解释它的表现吗?能解释它的体征吗?

如果解释不了,那肯定是诊断出了问题。

几年前我看过的一个小伙子,20几岁,有一天在家里突然出现炸裂式的头疼,他形容是他一生中从来没有经历的疼痛。

当地医院做了个脑CT,告诉他脑袋里出血了,20几岁一个孩子,蛛网膜下腔出血。

如果按照一般的医学故事去讲,蛛网膜下腔出血90%的原因是动脉瘤,当地医院很快给他做了个脑血管造影,结果真的发现动脉瘤。

手术完他就回家了。

这个故事的后边出了问题。

1个月之后,他再次出现炸裂式头疼。

他又回到那个医院,又做了CT发现重新出血了,再重新做了造影。

造影发现,这次出了大问题,他不是1个动脉瘤,是5个动脉瘤。

这个故事的结果是讲不通的。

他到我门诊找我,我就问,你能告诉我,在你病前的半年还有什么意外?还得过什么病吗?

他突然想起来说2个月前我受过一次伤。

故事线往前推两个月。

他说他跟他父亲在一个餐馆吃饭,旁边有人打架,他站起来劝架,被一刀误伤了上臂,他说当时也不重,误伤了以后就到医院包扎了一下,2个月就好了,没有在意。

我说你好了之后还有什么表现吗?他说那半个月一直在低烧。

那我们这个故事线就从这一次的出血往前推2个月,这个刀伤,那次发烧,第一次动脉瘤,第二次动脉瘤,连在一起。

这个故事我要重新书写。

我在办公室查文献,思考,差不多2个小时,我站起来,知道了他的结论。

那次扎了之后,有一种细菌感染,他不知道,细菌顺着血管到了心脏,是心内膜感染造成了感染性心内膜炎,所以他那次脱的不是什么东西,脱的是一团细菌,脱到脑子里面就腐蚀了血管,形成了动脉瘤。

这就是医生看病的过程。

后来我们给他输了3周的消炎药,再复查,所有动脉瘤都消失了。

35年来,整个神经病学的技术在不断进步,医生的水平也在不断成长,所以今天我们再看病不像以前那么困惑了。

我们能用知识帮助更多的人解决疾病的痛苦。

但是如果没有新的科技手段,没有新的研究,没有新的证据,我们脑血管病的防控,永远在困惑中旋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