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解读《“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

来源:联盟整理     时间:2022-05-16 08:54

权威解读《“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

 

       国家发改委已于2022年5月10日印发了《“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其中优先发展的四大重点领域之一就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生物医药。为便于大家更好的学习理解《“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发改委官网推出了系列解读,现推荐如下;

“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系列解读4

加快生物医药创新升级 促进生物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  王学恭)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实施《“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将“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生物医药”作为生物经济4大重点领域之一,并对推动医疗健康产业发展作出专门部署。贯彻落实好《“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推动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升级,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过去十年左右,在良好的政策环境下,我国生物医药创新进步飞快,全行业研发投入大幅增长,上千个新药进入临床,上百个新药开展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获批新药日渐增多。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产品以跟随创新为主、研发同质化严重、一些前沿技术和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等等。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基础研究是医药创新的源动力,基础研究成果孕育着新药发现的突破口。着眼未来、面向全球,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是我国生物医药创新升级的关键。

  一方面,应整合资源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建设,围绕生命健康重大问题和前沿生物技术开展前瞻布局,争取在新一代生物技术、新的药物靶点和作用机制、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交叉融合等方面取得突破。另一方面,应进一步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完善激励机制,充分激活高校、科研院所、医院的创新资源,推动基础研究成果向产业端转移,以最有效率的方式转化应用。

  二、发展壮大产业创新力量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在创新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近十年来,随着我国医药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传统医药企业纷纷向创新转型,加大研发投入,布局创新药开发,研发强度超过10%的企业不断增多。同时,良好的创新环境吸引大量海内外科技人才创业,一大批新兴生物技术公司设立和快速成长,目前我国从事创新药、新型技术开发的创新创业公司已超过2000家。转型中的大型医药企业和研发型生物技术公司是我国生物医药创新的关键力量,承担着产业创新升级的主要任务,应有针对性地支持这些企业的发展。

  一是要优化激励创新的政策环境,完善新药审评、医保支付、临床使用等政策,促进获批上市的创新药较快实现商业化价值,促进企业实现创新收益驱动发展的良性循环。二是加强对创新型企业的金融扶持,支持大型企业的创新业务分拆上市,支持研发型生物技术公司上市融资,扩大生物医药风险投资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规模。三是根据中小医药企业创新发展的需要,支持建设一批高质量、市场化的合同研发、合同生产平台,提供新药研发全链条的专业化服务。

  三、打造高水平生物医药创新集聚区

  我国生物医药创新呈现典型的集聚发展特征。北京、上海、苏州、杭州、广州、深圳等创新资源丰富的城市,聚集了大量研发型生物技术公司,建立了系统完整的产业服务体系,实现了“1+1>2”的区域集聚效应。要继续巩固和深化这个优势,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生物经济创新极和生物产业创新高地。

  一是服务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引导创新资源向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具有良好产业和市场优势的区域集聚发展,集中力量组织实施重点产业专项提升行动,围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等领域培育一批世界级龙头企业。二是要促进城市间产业分工协作和要素有序流动,通过改革创新破除制约要素流动的制度障碍,推动构建统一大市场,加快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应依托重点骨干企业建立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加强核心领域关键技术攻关,不断促进技术外溢与转移,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又增强协同创新能力。三是推动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向高端化、国际化、平台化方向发展,立足区位和产业比较优势,建设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和成果转化平台,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和产业协作,促进重点产业升级,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产业集群。

  四、积极融入全球生物医药创新体系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深化生物医药全球创新合作。一方面,立足国内医药大市场,吸引全球医药创新要素向国内聚集,促进各种类型的国外企业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和创新药生产基地,支持海外高水平人才回国发展。引导国内企业通过合作开发、技术许可等方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高创新效率,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支持国内临床研究机构和CRO/CMO机构承接国际合作项目,提升全产业链国际化水平。另一方面,大力推动国内创新药进入国际市场,开展创新药国外注册,开展面向发达国家市场的全球多中心临床研究,在更广阔的市场兑现创新药价值。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产业链全球布局,在境外建立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提高国际市场运营能力。

 

 

“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系列解读1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生物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骨干引领作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 徐涛)

  生物经济是以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的发展进步和普及应用为基础的新经济形态,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国家《“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将“坚持创新驱动”作为五大发展原则的首位,明确打造国家生物技术战略科技力量,加快突破生物经济发展瓶颈,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未来五年和更长一个时间,在《“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牵引下,我国生物领域战略科技力量将持续壮大,有力支撑生物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生物经济由大转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

  生命健康领域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最有望实现革命性突破的重点领域之一。据统计,在《科学》杂志创刊125周年时公布的125个最具挑战性的科学问题中,52%属于生命科学领域。生命科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对生物大分子和基因的研究进入精准调控阶段,从认识生命、改造生命走向合成生命、设计生命。近年来,主要国家纷纷加大对生命科学和生物医药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围绕基因组学、脑与认知科学、合成生物学、精准医疗、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生物育种、生物质能源、生物安全等领域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和影响,主要国家政府和各大生物医药企业都加大了在生物安全、疫苗和药物研发等方面的投入,客观上推动生物经济进入加速发展期。

  我国也将生物经济相关领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作为战略重点,推动生物经济取得长足进步。生物经济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生物产业体系日趋完善,形成研发、制造与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原料药出口国、第二大药品和医疗器械消费市场、重要的药品研发服务贸易出口国。生物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研发投入和专利论文数量大幅增长,重大创新成果持续涌现。产业集聚效应显现,各类研发要素和制造环节加速集聚,围绕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等重点领域培育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生物产业基地,成为区域经济重要的增长极。

  但也要看到,我国生物经济发展还存在原始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问题。究其原因,是我国在生物经济领域的长期持续投入不足,创新力量布局重复分散,尚未培育形成起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机构和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行业领军企业。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生物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历史性机遇,以及人类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对生命健康的更高要求,各国围绕生物经济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我国只有成功把握这一重大战略机遇期,加快解决制约生物经济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更好掌握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原创方法,才能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动我国生物经济加快实现由大转强和高质量发展。

  二、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突破生物经济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制约、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工作的战略重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将科技创新工作放在“十四五”各项重点任务的首位进行专章部署,提出的4个方面重点任务中,第一项就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去年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各重要组成部分的战略定位、应发挥的作用等提出明确要求。

  生物经济能否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加快走上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关键在于能否强化该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布局建设,并充分发挥好这些机构的骨干引领作用。从国际经验来看,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无不是通过大力支持和发展国家科研机构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立完善支撑生物科技发展的一流科技设施和创新平台,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和工程,培育行业领军企业和完善的产业链,打造高水平生物产业集群等举措,提升本国在生物经济领域的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

  这是因为,各国都充分认识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往往具有多学科、建制化优势和体系化能力,具有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和引领带动能力,能够有效集聚整合各方面力量开展协同攻关,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推动科技成果加快实现产业化。在新冠肺炎疫情科技攻关过程中,很好体现了围绕国家使命、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依靠跨学科、大协作和高强度支持开展协同创新的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也充分体现了战略科技力量在集聚整合相关科研力量,开展核心技术攻关的引领作用。

  三、持续做好生物经济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

  “十四五”时期,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总体部署,落实《“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明确的各项重点任务,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对生物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是强化生物经济相关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优化布局和能力建设。四类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各具特点和优势,要充分发挥各类创新主体的骨干引领作用,并加强战略科技力量与广大中小企业、科技金融机构等其他创新主体的协同合作,才能提升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要围绕生物经济发展需求,高标准推进生物领域国家实验室建设,加快推进该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瞄准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急需,加快产出战略性、关键性重大科技成果。国家科研机构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强化不同学科间交叉融合,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为解决生物经济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学科基础与人才支撑。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上下游企业共建创新联合体和高水平产业创新平台,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科技计划制定过程中充分发挥企业“出题者”作用,支持企业牵头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任务,打造和培育更多科技领军企业。

  二是坚持“四个面向”强化生物经济领域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瞄准产业变革方向和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聚焦生命健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基因与生物技术、药物和疫苗、先进诊疗技术、精准医学、医疗器械、生物育种等方向,组织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科技攻关,加快突破制约生物经济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问题。顺应新科技革命和科研范式转型趋势,强化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材料技术、先进制造等新兴技术领域的融合创新。适度超前布局完善生命健康领域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水平推进转化医学研究设施、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模式动物表型与遗传设施等设施建设,加强已有设施开放共享。完善生物科技资源库、生物样本库、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和生物大数据中心等科研条件平台,以及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和转化应用平台建设,加强生命科学领域高端科研仪器设备和高端试剂等研发,提升对高水平创新活动的支撑保障能力。

  三是完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支撑生物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结合生物领域创新高投入、高风险、周期长等特点,积极探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探索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完善生命健康领域人才评价机制,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促进科研成果加快转化。大力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依托新型研发机构探索更加灵活的科研管理和组织机制,推动研究与临床、研究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促进创新资源在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间自由有序流动。深入推进药品临床审评、上市审批和临床试验管理、医保等制约生物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形成更加包容审慎的适应性监管体系。

  四是优化生物经济相关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区域布局。围绕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区域布局,发挥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引领作用,强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形成引领生物经济发展的原始创新策源地和科技攻关主阵地,打造世界级生物产业创新高地。加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生物产业基地等区域性创新高地建设,聚焦医药健康、现代农业、生物制造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世界级龙头企业,形成生物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集聚区。

“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系列解读2

生物制造产业是生物经济重点发展方向

(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科院天津工业所所长 马延和)

  生物制造是利用生物体机能进行物质加工与合成的绿色生产方式,有望在能源、化工和医药等领域改变世界工业制造格局。近日,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明确将生物制造作为生物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提出“依托生物制造技术,实现化工原料和过程的生物技术替代,发展高性能生物环保材料和生物制剂,推动化工、医药、材料、轻工等重要工业产品制造与生物技术深度融合,向绿色低碳、无毒低毒、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型”。可以说,大力发展生物制造产业,将助力我国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推动生物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发展生物制造产业,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将生物制造作为重要发展方向,充分体现了新发展理念要求,回应了新时代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更好统筹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加快实现传统制造业绿色转型。

  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进一步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生物制造具有原料可再生、过程清洁高效等特征,可从根本上改变化工、医药、能源、轻工等传统制造业高度依赖化石原料和“高污染、高排放”不可持续的加工模式,减少工业经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推动物质财富的绿色增长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在绿色发展方面,生物制造可以降低工业过程能耗、物耗,减少废物排放与空气、水及土壤污染,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业竞争力。在低碳发展方面,生物制造可以利用天然可再生原料,实现化学过程无法合成、或者合成效率很低的石油化工产品的生物过程合成,促进二氧化碳的减排和转化利用,构建出工业经济发展的可再生原料路线。在循环发展方面,生物制造可以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益,实现废弃物回收利用,提升能源效率,促进产业升级,形成“农业-工业-环境-农业”的良性循环模式。以1,3-丙二醇的生物制造为例,与石油路线相比,原料成本下降37%,二氧化碳减排63%,能耗减少30%,创造了一个化纤原料摆脱石油价格体系的典型范例。

  二、发展生物制造产业,是抢抓全球生物经济发展机遇的有力手段。

  世界经合组织(OECD)报告曾预测,至2030年,OECD国家将形成基于可再生资源的生物经济形态,生物制造的经济和环境效益将超过生物农业和生物医药,在生物经济中的贡献率达到39%。近年来,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生物制造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持续加大,生物制造被视为带动未来生物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

  美国、欧盟、英国、日本、加拿大等经济体纷纷提出或更新国家与地区生物经济发展战略,细致制定生物制造发展路线图和行动计划。美国、欧盟等2019年以来提出的《工程生物学:下一代生物经济的研究路线图》、《欧洲化学工业路线图:面向生物经济》等生物经济战略,均以生物制造为重点方向。日本经产省2021年2月发布的《生物技术驱动的第五次工业革命报告》,将智能细胞和生物制品列为生物经济领域优先发展方向。欧盟于2021年2月提出升级版的循环生物基欧洲联合企业计划,明确加大资金投入,通过发展生物基产业推动欧洲绿色协议目标的达成。

  在科技创新驱动和战略政策引领下,我国正进入生物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期。与此同时,新冠疫情对全球化造成的冲击仍在持续,正在引发全球产业链结构和产业格局的深刻变革。在复杂变化的国际形势下,加快建设基于绿色生物制造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生物制造产业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有利于我国在国际生物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把握先机。

  三、发展生物制造产业,是做大做强生物经济的有效举措。

  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仍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能的攻坚期,面临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经济增速放缓、“中等收入陷阱”等挑战。随着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转变,人们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价值观念也都在发生变化,对发展科技以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优质高性能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

  近年来,生物制造底层技术与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不断取得突破,正在进入快速产业化阶段,物质转化、能量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新产品开发速度和过程工艺的绿色环保水平大幅度提升,可再生碳原料与废弃物利用、生物塑料与生物基产品等新兴产业快速兴起,推动生物产业链重整,产业结构属性和价值属性不断增强,生物制造正在成为构建可持续发展路线和提升生物经济发展能力的战略驱动力量。以抗疟药物青蒿素的生产为例,传统模式是通过种植黄花蒿,经过18个月生长周期才可进行提取。而利用基于合成生物的先进生物制造技术,可以构建一个人工酵母菌,通过工业化发酵的方法在几周内大量生产青蒿素。简单说,使用可控的100立方工业发酵罐,可以替代5万亩的传统农业种植。

  依托生物制造技术,能够实现化工原料和过程的替代,有望彻底变革未来物质加工和生产模式。用于生物制造的可再生生物质资源包括糖、油脂、非粮生物质、有机废弃物,甚至工业废气、二氧化碳等,可以生产一系列能源与化工产品,包括基础化工原料、溶剂、表面活性剂、化学中间体,以及塑料、尼龙、橡胶等高性能生物环保材料和生物制剂,或生产原料药、疫苗和抗体药物,推动化工、医药、材料、轻工等重要工业产品制造向绿色低碳、无毒低毒、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型,甚至生产淀粉、蛋白质、油脂等食品成分,颠覆未来农产品供给模式。例如,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科学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使淀粉生产从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向工业车间生产转变成为可能。

  预计未来十年,石油化工、煤化工产品的35%可被生物制造产品替代,成为可再生产品,对能源、材料、化工等领域产生广泛影响。牛奶、食糖、油脂、植物药物在内的食品,以及天然产物等农业产品,一旦实现工业生物制造,将产生颠覆性影响,其全球经济规模也十分可观。目前,通过合成生物制造,已经产生了一批大宗发酵产品、可再生化学与聚合材料、精细与医药化学品、天然产物、未来食品等重大产品的生物制造,一氧化碳、甲醇以及二氧化碳等一碳原料利用方面也不断取得进展。

综上,要紧紧抓住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以打造生物经济为核心,以服务民生需求为根本,大力发展生物制造产业,夯实产业基础,加大战略投入,优化产业布局,提升创新能力,加速生物制造产业在生产、生活、生态各领域的广泛应用,深化产业国际合作,促进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加速推动生物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速成为生物经济新支柱。

“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系列解读3

着力统筹供需两端 推动生物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姜江)

  近半个世纪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生命科学领域持续取得重大技术突破,生物技术渐与信息技术并行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底层共性技术,生物技术产品和服务加速以更加亲民的价格、更加贴近市场的形态走进“千家万户”,针对生物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生物技术创新及应用的制度体系日趋完善,生物经济时代加速到来。在此背景下,《“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的出台恰逢其时、正当其势,分析了发展生物经济的重大意义及国内外形势,明确了未来4大重点领域和阶段性目标,并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资源保护利用、生物安全、政策环境5方面部署了重点任务。这将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明确方向、汇聚力量,推动我国在生物经济时代取得新发展、实现新跨越。

  一、我们正在经历生物经济时代的快速发展期

  进入21世纪以来,公众对于生物技术产品和服务的认知度、接受度和需求量快速上扬,生物经济时代由朦胧期逐渐迈进成长期。举例来看,10年前,绝大多数孕妇、患者对于基因检测胎儿情况、癌症早期发现等效果还将信将疑;今天,已经有数百万级的消费者愿意为此买单。5年前,人们对核酸检测的效用还懵懵懂懂;今天,核酸检测已经成为确诊新冠病毒感染的“金标准”,市场需求激增,成本及价格也一降再降。此外,越来越多不可再生的石化基产品由可再生的生物基产品替代,生物质能成为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改造的农作物在产量和品质均得到大幅改善。

  综合判断,在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发现和2000年人类基因组破译基础上,伴随基因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快速发展,尤其是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农业技术等深度融合,生物经济已经迎来了快速发展期。

  二、坚持创新驱动,提升生物经济发展要素的供给质量

  生物技术具有知识、技术、资本密集度高的特征,基于生物技术进步衍生的新生产、流通、交换、消费模式及制度体系,高度依赖生命科学发展以及生物技术、专业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和生物资源蕴藏情况。抓住生物经济时代的跨越发展机遇,要求我们必须加大力度夯实科学基础、补齐创新短板。

  一是以需求为牵引明确创新主攻方向和突破口。生物经济时代,科技进步的宗旨是服务于人民、人类社会乃至整个生物界、自然界。科技创新的方向必然要结合时代需求,更加贴近人民生命健康、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生物经济发展的重点方向应在前期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生物制造、生物环保、生物技术服务等产业相对扎实健全的基础上,聚焦面向人民群众“医”“食”“美”“安”需求和生物经济强国建设目标,重点发展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生物医药领域、面向农业现代化的生物农业领域,面向绿色低碳的生物质替代应用领域,加强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

  二是集中力量攻坚克难。生物经济繁荣可持续发展亟需坚实厚重的科技创新基础。要面向生命科学领域的世界科技前沿水平,加大力度投入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持续推动产学研医的合作研发。围绕生命科学领域事关世界科技前沿的方向,支持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创新资金投入方式和运营管理模式,在设施平台运行期间,多方式、多渠道引入医院、企业、第三方检测机构等共同参与测试反馈。密切对接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紧迫要求,尤其面向制约生物技术应用推广的“卡脖子”问题,加快部署推广一批新的生物技术攻关。

  三是想方设法汇聚全球创新资源。生命科学、生物技术以及专业资金、人才等是生物经济时代背景下重要的创新资源,必须要坚持开放创新,积极融入全球生物经济创新体系,推动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双边和多边国际合作。以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更大力度的改革举措,广纳海内外各类人才、团队,更好利用海内外专业化的创新创业资本,加强跨境科技合作项目,降低创新要素合作的制度性障碍。

  四是积极推动产业集群和改革先行先试。产业集群是生物经济率先发展的引航标。从过去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生物产业集群快速发展的实践看,集聚化发展模式既顺应了生物产业的发展规律,也符合生物经济时代部分区域率先实现局部突破、引航新时代发展的要求。要在前期推动生物产业集群发展工作的基础上,突出特色化、差异化、专业化、多元化,在部分有条件的区域大胆尝试制度改革突破,在准入、监管、定价、保险、税收、安全、重大问题争端解决机制等方面,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和政策的先行先试;在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引进、金融扶持等方面设立绿色通道,给予更大力度的政策倾斜。

  三、发掘内需潜力,充分激发生物经济活力

  我国是全球第一大原料药出口国、第二大药品医疗器械消费市场和重要的药品研发服务贸易出口国,超级稻、基因检测等生物技术产品和服务发展水平已经处于世界第一梯队。伴随人口老龄化加快、居民收入稳步提高等,人民生命健康需求大幅增加。同时,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平安中国、“双碳”目标战略的加快实施,将持续释放生物经济市场潜力。“十四五”乃至未来中长期,激发强大内需潜力是建设生物经济强国的重要抓手。

  一是要赋予生物技术经济属性。与信息技术类似,生物技术的经济属性是与生俱来的,这就意味着提供生物技术产品和服务将有利可图。回归生物技术经济属性,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最大限度确保从事研发、生产、服务各个环节的生物技术企业,能够获取合理的经济回报。积极探索创新生物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准入及定价机制,除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外,大幅度放开生物技术和服务的准入限制,绝大部分交由市场确定价格,激励企业安心从事高附加价值产品和服务的开发。

  二是要保持生物技术企业创新发展的动力。生物技术企业能否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尤其是超大规模国内市场,是生物经济领域创新企业实现盈利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我国生物技术企业应对国际科技创新环境的关键。创新企业应继续发挥比科研院校更贴近需求、比国外同行更贴近国内市场的优势,更多面向行业细分市场追求臻美极致,积极挖掘“无人区”层次的内需潜力。进一步完善针对创新产品和服务“勇于尝鲜”“消费得起”的政策环境,促进创新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准入、定价、质量监督、配套服务、舆论引导等多环节完善,加快形成“创新企业盈利-消费者买单-企业再创新”的良性互动机制。

  三是要发挥政府在扩大生物技术市场应用空间的积极作用。从部分生物经济发达地区的经验看,政府采购等手段有力带动了生物经济领域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走进“千家万户”。例如,部分城市将产前基因检测筛查等项目纳入地方医保范围,大幅度带动了本地及国内基因检测行业的发展。未来一段时期,要激励有条件、有潜力的区域,实施更多生物产品和服务的应用示范带动项目,积极推广复制好经验好做法,实现以应用促发展,以示范的小市场带动推广的大市场。